主页 > 要文 >

运用科普剧提升小学生垃圾分类环保教育的效果

来源:未知 2022-05-26 18:30

——以朝阳区青少年中心垃圾分类主题活动为例

作者姓名:李建敏

工作单位: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内容摘要】

艺术是人类文明之花。它以多姿多彩的形式,优化人们的生活,触动人们的心灵。艺术的表达形象而具体。而科学旨在探求本质和规律,表达方式抽象而概括,科学与艺术各具优势。目前在生态环保教育中,科学与戏剧等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形成了由真人演出,包含故事剧情、角色、台词等要素的舞台表演——科普剧。近年来,科普剧在国内外发展迅速,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使科普剧增添了新的活力,产生了更高的科普效能。本人在开展小学生垃圾分类环保主题活动中运用科普剧的艺术形式,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学生们通过创编剧本、排练表演、演出宣传等环节,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了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共享美好的生活;增强了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了活动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科普剧 科技与艺术融合 垃圾分类 提升教育效果

【正 文】

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曾说:“艺术愈来愈科学化,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会在山顶重逢。”艺术教会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人们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生活,道德情操高尚,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艺术是人类文明之花。它以多姿多彩的形式,优化人们的生活,触动人们的心灵,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充实人生幸福的内涵。艺术的表达形象而具体,反应社会与生活的现实,突出的是事物的个性。而科学旨在探求本质和规律,表达方式抽象而概括,揭示事物的本质,强调事物的共性。有人说,艺术是情感化的科学,科学则是精确化的艺术。艺术与科学既有区别、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科学需要艺术、并体现着艺术;艺术也体现着科学,且越来越需要科学。对科技传播成功与否的判断,已经由公众是否掌握科学知识,转变为公众是否对科学产生了兴趣,是否主动去探究科学。目前在生态环保教育中,科学与戏剧等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形成了由真人演出,包含故事剧情、角色、台词等要素的舞台表演——科普剧。近年来,科普剧在国内外发展迅速,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使科普剧增添了新的活力,产生了更高的科普效能。本人在开展小学生垃圾分类环保主题活动中运用科普剧的艺术形式,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学生们通过创编剧本、排练表演、演出宣传等环节,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了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共享美好的生活;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了活动的教育效果。

一、科普剧的概念与特点

目前,科普剧尚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它是戏剧领域的一个具体应用,是将科普知识融于表演中,让观众在欣赏的时候,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精神,参与科学实验、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是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模式创新。体现了科技与艺术、科技与人文的结合,给观众带来了科学知识与思想情感的新体验。它融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通俗性、体验性、流动性为一体,它题材广泛,涵盖基础科学知识、重大科学进展、未来科学展望,以及科学热点话题如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医疗保健等,还有科学事件、科学现象等。总之科普剧通过戏剧的力量,以生动有趣的戏剧形象,引发观众共情,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有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二、垃圾分类现状分析

1955年,北京市第一次提出“垃圾分类”的概念。2011年11月18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国内第一部规范垃圾处理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垃圾管理进入了法治时代。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加强,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领域。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由此开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2019年11月27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修改决定,自2020年5月1日起,全市实施最新的垃圾处理条例。城市人口的不断激增和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北京市每天会产生高达2.6万多吨的生活垃圾,大量的垃圾存量和日益增长的垃圾产生量都对城市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粗放的垃圾处理会产生严重且长远的恶劣影响,人们逐渐意识到“分类”对于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的重要价值。垃圾分类已成为城市治理的关键性问题,涉及到社会上的每个人,要想未来我国环境资源保护的成效显著,垃圾分类必须从小抓起。

目前,开展小学生垃圾分类宣传的方式主要为环保宣传培训、环保知识讲座、环保主题宣传活动等,但其结果是小学生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和执行无法做到知行合一。因此要从行动方面改变现状,就需要更多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和形式,提升活动的教育效果。作为校外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时刻关注社会上环境保护方面的热点问题,善于抓住教育契机组织开展教育活动。从2019年至2021年期间,我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组织开展了一系类教育活动,并在活动中运用科普剧这种艺术形式将艺术与科普教育有机融合,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树立了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共享美好的生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了活动的教育效果。

三、学生参与创编科普剧,丰富垃圾分类的知识。

2019年,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开展了“实施垃圾分类 做环保小达人”的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编垃圾分类科普剧《垃圾变身记》,剧中讲述了学生小时、小尚两位同学在气候宜人、风景美丽的秋天,边走边聊天,感受秋天的美景和丰收的喜悦。突然听到路边的哭声,好奇心让两位同学发现了是人们随意丢弃的废弃矿泉水瓶和香蕉皮,因为被称为垃圾,觉得没有任何用处和价值,又破坏了环境卫生、影响美观而遭人讨伤心的哭泣。两位同学热心求助环保专家绿博士帮助他们发现自身价值,如矿泉水瓶经处理后制成环保风雨衣、可炼油;香蕉皮可做成肥料、治口腔溃疡、治手足皴裂、甚至美容的等,了解到垃圾分类经科学处理后可以变废为宝,产生新的价值为人们再利用等环保方面的知识。

师生们在创编科普剧时选择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垃圾分类为主题,从生活中最常见的矿泉水瓶和香蕉皮入手,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其感觉亲切。学生们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上网搜集信息、视频资料,了解到矿泉水瓶和香蕉皮经过科学工艺的处理可以废物再利用产生新的价值为人们所再利用。在创编剧本的过程中,学习了解了垃圾给人们造成的危害,污染土壤、水源、空气,破坏环境进而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等。知道了有一部分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分类后经过科学处理可以产生新价值再利用,开始意识到垃圾分类势在必行。学生参与创编垃圾分类科普剧创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了解、学习垃圾分类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亲身感受社会热点事件的过程,是一个培养绿色环保价值观的过程,是一个增强社会小公民责任感的过程。学生参与科普剧创编的过程远比在校内上一堂科学课所学到的知识量更大、更丰富。

四、学生参与科普剧表演,激发参与活动的热情。

师生共同创编的垃圾分类科普剧由谁表演?我作为教育者也是经过再三思考的。如果是挑选的学生排练表演,从教师角度考虑可能会节约一些时间,少花费一些精力。但从学生角度站位,学生参与面会小,参与的深度也不够,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为此,我们组织了《垃圾变身记》科普剧表演比赛。学生自愿结合,以小组形式参加比赛,请相关专业老师和学生评委进行评选,最终胜出的组在“实施垃圾分类 做环保小达人”的主题教育活动中登台表演。实践证明,这种全员参与科普剧表演,胜出组展示表演的方式,相比较指定少数同学表演,其他人做观众的做法,既做到了公平,还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学生和家长认可。更关键的是学生在参与垃圾分类科普剧表演的过程是又一次学习垃圾分类环保知识的过程,是又一次亲身感受社会热点事件的过程,是又一次培养绿色环保价值观的过程,是又一次不断增强社会小公民责任感的过程。从而真正达成了我们教育者设计活动的目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锻炼小组合作、沟通交往、语言表达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最终提升了垃圾分类环保主题活动的教育效果。

五、学生参与科普剧的宣传,增强环保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们参与了科普剧的创编与表演,无论在科学知识还是艺术审美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如果范围只限于这一部分群体,并没有完全发挥科普剧的普及性。作为公立的校外教育机构,我们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可以将学生排演的科普剧送进校园、送到社区、走进资源场馆,进行更广泛的垃圾分类的环保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知晓垃圾分类的意义、践行垃圾分类的行动。为此,我们将学生创编、表演的《垃圾变身记》《垃圾你分类了吗?》科普剧送到小学,请更多的学生欣赏,送到社区请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现场观看。其中科普剧《垃圾你分类了吗?》是为《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周年特别编排的,科普剧采用疑问句的形式与观众产生互动性。展现了一年中,大家从初步了解垃圾分类,到学习垃圾分类的方法,再到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的这一过程,其中有成绩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今后继续更好地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学生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宣传,号召全体公民行动起来将生活垃圾正确分类、正确投放,树立环保低碳的绿色生活理念,增强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共同携手为建设美丽校园、优美家园贡献一份力量,践行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

六、学生参与科普剧的全过程,培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

校外教师与校内科学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创编科普剧的过程中重点指导、把关学生从网络或其他途径收集的垃圾分类知识,审核、把握科普剧选材的科学性、严谨性,培养学生实事求、一丝不苟的科学素养。同时又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点分解、通俗化,为学生进行科普剧创编、表演打下基础;使学生的表演更加贴近真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能够反映客观问题,刺破事件的真相。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肢体动作、音乐、道具等对抽象的知识点进行形象的演绎,增强剧目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更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学生参与科普剧创编、表演、宣传的全过程,是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的过程,进而提升了垃圾分类科普活动的育人效果。

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绿色发展繁荣,追求热爱自然情怀。”人们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垃圾分类是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环节,实施垃圾分类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且完全可行的举措。人类的生态文明素质并不是先天就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获得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环保教育活动,运用学生们喜爱的科学加艺术这种科普剧的形式,帮助他们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全社会携手共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刘宇熹,于明亮.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措施失效成因及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8(1):5-8.

[2]钱辰.试论戏剧的艺术功能及其社會功能[J].黄梅戏艺术,2006(4):13-14

[3]金生鈜.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教育研究,1995(8):15-18

[4]董华,桑宁霞.科学———人文教育及其实现途径[J].教育研究,2001(12):43-46.

[5]刘海涛.浅谈艺术与科学的关系[J].新校园(上旬),2013(9):47-48.

[6]尹莉华.艺术与科技传播的融合——科学秀(科普剧)、科学实验秀[J]科技传播,2016(22):50-52.

[7]黎明.科普教育与各种艺术形式相融合——广西科技馆对科普教育方式

的探索[J]?大众科技,2014(7):275-277.

[ 责编::笑三笑 ]
阅读剩余全文(

视觉焦点

  • 一个乡村少年,要经历多少个“冬

  • “红船精神万里行”大型图片展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