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要文 >

融入文脉与情怀 看大学通知书的“七十二变”

来源:青年教育网 2019-08-11 16:36

  经历了12年寒窗苦读,又经历了紧张的高考和填报志愿,学生和家长对大学录取通知书都在翘首以盼。作为给新生的见面礼,如今的录取通知书设计着实烧脑。有的拼创意,有的比底蕴,有的秀学脉,不变的则是纸张背后的那份心意。

  匾额、书信、手写体……晒出老校厚重底蕴

  大学之大,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和风景,而应体现在大学的包容精神和深厚的校园文化中,体现在追求真理和大学的精神内涵上。录取通知书虽小,却能反映出一所大学的思想厚度和精神追求。

  

 

  今年,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本科录取通知书全新改版为“大学堂”牌匾通知书,特色鲜明。新版录取通知书以“学堂门启,燕园常新”为核心立意,由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题写“录取通知书”五个烫金大字印于红色封面上。

  

北大“大学堂”牌匾通知书
北大“大学堂”牌匾通知书  拆掉封纸后,古朴的牌匾标志跃入眼帘。以正楷书写的“大学堂”牌匾居于中位,旁侧镌刻着一行小字: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将牌匾页立起,两页向外翻折的书页能构成一座学堂大门模型,意蕴深远。

 

  除了精致的外形,新版的通知书还送出了一份特别的新生礼物。樊锦诗、许智宏等7名不同年代的北大人给即将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亲笔写下了书信,追忆当年初入燕园时的心境,分享求学道路上的体历,袒露成长岁月中的思索与心绪,抒写对学弟学妹们的嘱咐与期望,反映出了薪火相传的主题。

  

南开大学通知书
南开大学通知书  对南开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来说,今年的这批新生尤其特别,因为他们不久将见证南开大学的百年校庆。因此,2019年的通知书设计思路围绕“百年校史、继往开来”展开。为了突出历史感,并充分表达设计的诚意,录取通知书正面设计所采用的元素,全部都是人工一笔一划绘制完成的。

 

  结合国画的高古游丝和钉头鼠尾描,并融入版画的线条特征,设计者描绘出了八里台校区主楼、校徽、校训、莲花、海棠、河水等象征南开大学不同侧面的意象。

  作为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在封面上还设计了个小机关,只要拉开通知书,封面上周总理的剪影就会跟着滑动,意为跟着周总理见证南开百年历史。

  山东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的录取通知书一直以古典美著称,今年更是采用传统的册页装设计,致敬中国古代传统文书装订方式,表现出“一页装世界,一页看天下”的气派。为了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设计团队进行了巧妙安排,从右边打开是通知书正文,从左边打开是一封书信。从信封到封面再到内页,纹理皆选自山东大学博物馆馆藏的青铜方壶图案。

  

山大录取通知书采用了传统册页的形式
山大录取通知书采用了传统册页的形式  同时,山大通知书使用了欧阳中石、蒋维崧以及徐超的书法作品。欧阳中石书写山大办学宗旨“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徐超书写“正心术,敦品行,明伦理,知大体”十二字箴言,皆出自《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再加上蒋维崧手书山大校训“学无止境,气有浩然”,将中国方块文字的美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山大符号既体现了山大人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又阐述了对山大学子品格的要求,是山大文化的具体呈现。

 

  相比各高校的创意,陕西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的通知书样式看起来并不起眼,甚至有些简陋。然而,在朴素与守成中,陕西师范大学有自己的坚守和特色。2019年,该校继续由老教授手写录取通知书,这一做法已坚持了13年。

  

 

  今年参加书写的老教授一共10人,年纪最大的毋耀辉已经86岁高龄。他们需手写约4500份通知书,耗时八天才完成。也许这份通知书不算华丽,但对每名新生来说,这份通知书极具收藏价值,也是最生动的“开学第一课”。

  

 

  不仅如此,该校还依据教育博物馆所藏的清代“师宝”,设计制作了纪念版“师宝”,随通知书发放。起到“惊堂木”作用的“师宝”,是整饬教学秩序的法器,是师道尊严的最好体现,也是对学生教育与关爱的象征,体现出师范院校的传承和底蕴。

  融入百年校史,了解学术脉络

  今年91岁的中国美院则以录取通知书向2019年本科生传达学校“为艺术战”的教育理念。

  1928年,蔡元培先生在国立艺术院开学讲演中说,把艺术院建在西湖畔,“就是要用美的心来唤醒人心,以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首任院长林风眠为学院提出四句口号:“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这些理念也成为了中国美术学院学术脉络的起点。

  

 

  2019年本科生录取通知书使用的就是90多年前国立艺术院信笺,并沿用右至左、竖排书写。信笺外的“信封”上“为艺术战”的红色大字格外鲜艳、有力,这来自1938年,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校长林风眠对学生的赠言,当时恰是建校十年,“为艺术战”道尽其希冀。

  而1937年,国立艺专的“西迁”于林风眠而言即是一段“为艺术战”的历史。此“艺术”不是为艺术之艺术,不是为人生之艺术,而是为美化社会,以此带给中国一点稀薄光明的艺术。“为艺术战”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信仰,是可以取代宗教而可作为人生志业的大信仰。

[ 责编::笑三笑 ]
阅读剩余全文(

视觉焦点

  • 一个乡村少年,要经历多少个“冬

  • “红船精神万里行”大型图片展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