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访名家】
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记》中,罕见地记录了一则事关基础教育发展的大事——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今天的“主人公”,就与这件大事有密切的关系。她的故事,也与率先报道了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的《光明日报》有着千丝万缕的情谊。
她就是共和国首批特级教师、今年84岁高龄的北京景山学校退休教师郑俊选。
郑俊选近照。铁志成摄/光明图片
1978年5月4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在头版刊登了北京景山学校3位老师成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的消息并配发评论文章,由此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评选特级教师的先例。该报道在全国引发巨大反响,成为党和国家“尊师重教”的生动反映。
郑俊选,就是其中一位。当时,她还是北京景山学校的小学数学教师。
郑俊选家的春意是从玄关的绿植开始的。窗明几净,一室生春,一如主人的风采。一盏清茶,在茶香的氤氲中,郑俊选为记者细数自己是怎样从一位志愿军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成长为新中国第一批特级教师,一名手持“金钥匙”的人。
郑俊选生于上海,她喜欢数学,曾经最大的理想是做一名会计,后来改报师范专业,走上了教师之路。在郑俊选家中,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光荣之家”标识十分显眼。1951年2月,郑俊选正式入伍,成为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在1952年年初入朝参战。
部队的经历锻炼了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那个时候深入我心的,两年的入朝经历,4年的部队生涯,我带着‘军功章’和‘抗美援朝纪念章’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正式转业,在沈阳八一小学当上了人民教师。”郑俊选说。
1958年,郑俊选调入北京,很快被评为“北京市文教先进工作者”。1960年春,北京景山学校创建,郑俊选来到北京景山学校教改实验班,开始了自己的教学改革,并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
“刚当班主任时,我还哭过一次,后来就反思,为什么管不住他们?我想,这责任全在我,哪有天生不愿意学好的孩子呢?哪有天生要跟老师作对的孩子呢?我有责任把他们教好,培植他们。”郑俊选坦言,自己深刻意识到办好教育要先从孩子的习惯养成和兴趣上入手,进而向“40分钟要效率”。
“那时候叫讲练结合,课堂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孩子们练习,这样教师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而且,要鼓励他们讨论。孩子们不仅要听到老师的想法,还应该听到同伴是怎样理解的。”20世纪50年代,郑俊选就注重在课堂实践中增加互动环节。
来到北京景山学校以后,郑俊选在4年半的时间里,顺利完成了小学6年的教学任务,为学制改革打下基础。直到今天,北京景山学校依然在沿用她的改革成果。
2018年12月16日,北京景山学校举办了“学习贯彻教育大会精神主题活动”,全面回顾总结该校以“三个面向”为旗帜,35年来促进教育公平的思考与实践。
在那次会议上,满头银发的郑俊选稳稳健健地登上讲坛,一句“我要和祖国教育事业白头偕老”的肺腑感言,让全场教育界同行潸然落泪。
“我何其幸运,有这么多机会,可以完成我的理想。身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却成为全国首批3名特级教师,《光明日报》为此还发表了《手持金钥匙的人》一文,我的所得已经太多。”郑俊选,在自己一生珍爱的教育事业中,始终怀着浓浓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启发和激励着后来人。